無“觀”緊要
李威
藝術觸動人心的常常是一種細致、敏感的碰撞,這些與鴻篇巨制無關。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正是一場心靈游歷與反省的過程。我們在欣賞藝術作品的同時,其實是在尋找藝術家的這種體驗,並與自己的感知相結合,使之成為自己的感受。
本次展覽呈現的是李威二組表面上不同風格的作品,但只要我們細細梳理李威的創作脈絡就不難發現,這二組作品裡其實都隱含著李威一貫的創作理念與訴求:對當代藝術的拓展以及對中國文化的堅守。
在“紅印紙”系列中,樹木、山川、河流等自然景象被李威“輕描淡寫”地刻畫在印紙之上,遠遠望去淹沒在一片紅色之中,不經意間我們讓疏密有序的線條與造型吸引著,同時也在驚奇這個日常材料就這樣被巧妙地利用到了藝術創作之中,這樣材料上的創新絕不是簡單的挪用,而是有種“神來之筆”的驚艷,在這些作品的背后蘊含著藝術家大量的思考與實踐。不論從視覺上還是形式、內容上來看,印紙這種日常材料在李威手中變成了她藝術創作中獨有的“載體”與“語言”,這也恰恰與當代藝術的特質相契合。
如果說李威“紅印紙”系列最令人稱道的是對材料的選擇與運用,那麼在她的水墨絹本“放生池”系列中則體現了藝術家本人強烈的個體情愫,在貌似傳統水墨狀態下躍然呈現的是以當代思考與方法創作的作品。如果觀眾非要從畫面表面上找到答案,那麼常常會感到失望,因為那些由“點狀”形成的圖案是傳統水墨畫中所沒有的,在抽離了連續性的繪畫中,李威將所有的材料呈現出中國傳統的水墨狀態,而這些表象的材料下面,卻以一種當代的繪畫方式與思維進行創作。在這些“點狀”排列之下,那些魚兒隱現於絹絲之上,觀眾由遠至近再到遠處,看到的是“實-虛-實”的過程,是否也有種“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”的意境呢?
對於李威來講,自2009年在北京今日美術館的個展開始,每個展覽都會有帶給觀眾驚喜,而每個展覽看上去都似乎無“觀”緊要。確實,“觀”只是表象,緊要的是內心的感受與體驗。
施新
2011-11-7於北京草場地
紅印紙 (香港人稱為過底紙)
李威很早就發現了印紙這一媒體,而這媒體一直處於”被運用於創制的過程”並始終籍籍無名。印紙這個材料一直以來是媒介與媒介之間的附屬,通常是上面是稿子,中間是印紙,下面是另一層紙。也就是下面是主要的,上面是來源,中間那層是附屬的,用完之後被扔掉不要的部份。
李威首先想到把印紙提升為創作要素,當作主要來看待。同時意味著將換個角度觀察事物,思考主次關係,虛實關係。紅印紙的作品,在紅色的色瑰中運用最原始樸實的平面畫繪畫手段,通過對我們身邊日常生活的描繪,傳達的是一種情緒,在虛虛實實中營造的某種模糊說不清的氣氛和感受。
點狀
網點其來源可以追溯至現代的印刷技術,在表面上李威通過網點似乎是在手工模仿彩色印刷的效果,但在實際上卻是以近乎自罰性的行為,將自己的整個創作過程集中於對工業化、機械化、手工、自然等日趨激烈矛盾的深入思考。網點,在藝術語言上的貢獻還在於造成了一種特別的觀看方式,近處看到的是抽象化的點陣排列,而遠處看到的卻是叙述化的內容主題 – 通過在不同距離的觀看而呈現出迥異的視覺感受。而藝術家李威也正是在不斷追求完整、對稱、重複、平衡、和諧以致完美的過程中,在畫面從非平衡到平衡的過程中,逐漸形成了畫面的持續性張力,抽象性的美感和叙述性的樂趣。